北京昌平区冰雪活动点燃冬天里的一把“火”
“火树银花幻莫测,凌虚掷地纷骊珠。”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真顺村军都山滑雪场上,非遗火壶与冰雪运动激情交融。绚烂的火花点燃了在场滑雪爱好者的激情,也点亮了冬日的夜空,唱响了一曲“冰与火之歌”。
多样的冰雪运动、丰富的文化体验、多种乡村游场景……崔村镇不断推进“冰雪+”发展,促进冰雪旅游、冰雪运动、非遗文化深度融合,推动“冷资源”释放“热效应”。
“冰雪+非遗”打造消费新场景
近零下10摄氏度的军都山脚下,身着黑色斗篷的表演者为游客带来精彩的国家级非遗——火壶表演。只见他将烧红的木炭放入特制的铁网中,随着气势磅礴的音乐鼓点上下抖动,瞬间,木炭产生的绚烂火花迸射而出。火星四溅升腾,星河闪烁,寓意驱疾避祸,百家安宁,传递美好祝福。灵动跳跃的火花璀璨夺目,呈现“火树银花”的壮美景观。
“太震撼了!滑着雪看火壶表演,感受冰与火的碰撞,这种体验还是第一次!”一名来自天津的滑雪爱好者说。滑雪场从2024年12月5日“开板”到现在,每晚七八点表演火壶,在体育运动中巧妙融入文化元素,让滑雪更有滋味。
军都山滑雪场总经理乔伟介绍,之所以要在滑雪这项体育运动中增加非遗火壶表演,一是借“冬”风,打造“体育+文化”消费新场景,激活消费需求,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。二是借“国”风,向年轻的消费者群体宣传古老非遗,尝试将非遗等优秀的传统民间技艺在雪场落地,让冰雪与文化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。
滑雪如今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时尚生活方式。“冬天滑雪与温泉最配了。白天要上班,晚上才有时间来滑雪,能玩的时间长一点。”正在排队上滑雪魔毯的“夜滑族”小李说,“置身瑰丽的冰雪世界,感觉很放松很惬意。”晚上8点,雪场依然灯火通明。身着彩色雪服、戴着头盔、踏着雪板的滑雪爱好者们在雪道上穿梭,享受着滑雪的快乐和自由,涌动着生命的活力。
“军都山滑雪场是距离市区最近的滑雪场,它最大的亮点是夜场,当日往返行、近郊行的游客比较多,到了周末,每天晚上的客流量能达到近千人。”乔伟说。夜间滑雪场也让滑雪夜经济拉动了昌平区夜间消费水平,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。
“冰雪+旅游”助推农文旅体深度融合
随着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增多,位于军都山滑雪场附近的真顺村变得热闹非凡。
记者走进真顺村,1983文化创意产业园·顺园映入眼帘。“贼啦啦地爱你呀,我的家乡。”欢快热闹的歌声从大喇叭里传出来,走进一瞧,原来是顺园大厅里正在彩排“2025迎新春·崔村镇乡村村晚”。舞台上,中年妇女们正转着手中的大红手绢,扭着喜庆的秧歌,神采奕奕地边唱边跳。“现在来昌平区滑雪的游客越来越多,村子里也经常举办文体活动。”一名真顺村村民说。
一座废弃的印刷厂,经过设计改造,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产业园。1983文化创意产业园里的美术馆,正在举办崔村镇中心小学艺术展,游客们纷纷在展览前驻足欣赏。
“来军都山滑雪的人多了,很多人也会到我们村子里旅游。现在我们村里啥都有,有民宿、餐馆、咖啡馆,我还多了一份收入。”一位在民宿做保洁的真顺村村民说。真顺村因滑雪火了起来,村里农户种植的草莓、苹果等都不愁卖了,村民的腰包更鼓了。
崔村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聂慧松告诉记者,滑雪的热度让村民也吃上了“文旅饭”。今年,崔村镇推出了崔村红“踏雪寻莓”助农消费券,设计了一条乡村旅游路线。游客可以在军都山滑雪场滑雪,到真顺村创意产业园旅游,住当地民宿,观赏民俗活动,享受乡村特色美食,还可以去附近的农民合作社“草莓采摘园”里体验采摘乐趣,实现快乐乡村深度游。
临近春节,村里还会组织新春市集、非遗打铁花、村晚、文创DIY等系列特色活动,实现让滑雪运动持续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。(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崔现芳见习记者周桐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moa.gov.cn/xw/qg/202501/t20250121_6469447.htm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